中医认为:脑中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过一系列逐步发展的过程:
正气不足 → 气血失调 → 风火痰瘀 → 阻滞脑络(小中风) → 病变深入(中风)
如果我们正气不足,再加上饮食不当和睡眠问题,就可能导致气血失调。
这时可能会出现早期的高血压,血压可能达到临界值140/90,很多人往往对此不够重视,最终可能导致脑中风。
怎么降血压,改善脑中风呢?
在正常情况下,气能够推动血液在血脉中平稳流动,但如果气不足或过旺,它推动血液的速度就会变化,血液流速的变化会对血管产生不同的压力。
因此,一旦身体出现气血失调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血压,长期下去可能会发展成高血压。
气血失调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耳鸣、舌红苔黄。
那么,如何在气血失调?可以试试:百会穴。
一轻敲:用梅花针轻敲头顶的百会穴。
百会穴是众多经脉汇聚的地方,它与大脑相连,调控大脑的多种功能。
通过梅花针轻敲,来激活这一穴位的精气,可以达到「清肝明目、降低血压」的效果。
提醒:在操作时一定要避开风口,「不要在空调下或出汗时进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毛孔是张开的,风寒容易侵入,导致头痛。
二艾灸:艾灸是火,百会穴所在的位置有头发,用间接艾灸居多。
会隔姜灸的,用隔姜灸,生姜有温热感就可以换艾绒了,别等到太烫的时候再换,那时就晚了,头发容易焦黄;
不会隔姜灸,用头部耳朵艾灸罐,像个头戴式的耳机一样,装上艾柱直接艾灸头顶,也可以艾灸耳朵。
耳朵上有人体五脏六腑的反射区,艾灸耳朵相当于给各个脏器按摩,养生效果很好,还能解决耳鸣和耳聋。
「百会穴」:头顶旋的位置。
在高血压初期,没有及时使用百会穴来平衡阴阳。
时间一长,血瘀和痰瘀就会阻滞脑部的经络,好比河流的流速慢了,有很多的泥沙堆积的在河底,抬高了河床,增加了河道被毁的风险。
血压偏高,还可能导致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可能诱发小中风(腔隙性脑梗塞)。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引起重视,我们仍然有机会逆转病情,避免最终发展成为严重的大中风,也就是「脑溢血」。
阻滞脑络的症状包括:短暂的身体局部麻木、一侧肢体无力等,这些症状有时可以自行缓解。
此时会用到降压奇穴:人迎穴。
在6月初,微信群的学员李xx,男,20岁。
自述:患有高血压已两年,期间症状时有发作,最近一次持续了半个月以上,虽经多方治疗仍未见明显好转。
主诉: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情绪波动较大。
舌苔呈黄色,测量血压为160/90。鉴于患者性格急躁,易怒,每次大发脾气后血压升高,我认为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我给他的建议是:人迎穴所在的脖子前方,涂抹蓝色艾草精油后,用纯铜刮痧板从上往下,轻刮痧。
辅助艾灸:人迎穴,曲池穴,百会穴,合谷穴,太冲穴。
现在,血压稳定在130/80。
人迎穴位于颈部,距喉结旁约1.5寸处,正好颈总动脉搏动的位置,把手指按压在这儿能感到脉搏跳动。
在中医里,人迎穴被视为气海输送的门户,具有「调气和补气」的重要作用。
刺激人迎穴可以「触发降压反射,从而快速降低血压」。
此外,人迎穴还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能,即在血压升高时能帮助降压,而在血压偏低时则能帮助升压。
「人迎穴」:距喉结旁约1.5寸处,正好颈总动脉搏动的位置,把手指按压在这儿能感到脉搏跳动。
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我特意整理出了10道护血管美食,帮大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养护血管、滋阴润燥、预防血栓、调节血脂·…健康温暖过秋冬!有需要,可以添加我的微信:11772667,回复「10道美食」,我把做法发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