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经典病例教学丨中医治疗心衰的底层逻辑与临床实践详析

女,91岁。

双小腿及双足水肿半月余于2022年8月9日就诊。

患者及家属代诉半个月前出现双小腿及双足水肿半月余,呈凹陷性,当时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不详。

经过治疗后症候缓解不明显,因上次心梗在我处治疗好转出院,遂来诊。

建议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坚决不不同意,家属要求中医治疗。

双下肢水肿,水肿明显,无咳嗽哮喘,口干,纳可,面色萎黄,二便正常。

唇暗紫,舌瘦小暗红,苔少,脉沉细弱。

中医辨证:阳虚水饮,脾肾阳虚。

拟方:真武汤。

蒸附片15g先煮1小时,白芍30g,茯苓 75g,白术45g,生姜12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08.17上症,服用药后家属诉水肿有消退。

过两天又肿,患者年龄大,不愿意及时来医院复诊。

今天建议住院治疗,家属及我劝说半天同意入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提示心脏瓣膜病变,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改方为破格救心汤。

蒸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15g,人参15g,山萸肉3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茯苓75g,白术30g,肉桂10g,2剂,日一剂,水煎服。

此后以此方为基础方,服用6天,而水肿全消,遂出院。

目前为止,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为高龄,慢性水肿,心脾肾阳虚,反复发作,既往有心梗病史,此次水肿,并未在意。

真武汤,运用于阳虚水犯,在经方医学体系里面,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多。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本方为少阴太阴合病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和下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应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我运用在头晕/眩晕,失眠比较多,加减比较多的是真武汤加龙牡,起到温阳利水潜降的作用。

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先生常用一首方,常在急性心衰,心脏衰竭方面用的很多,我在临床中,用在慢性病上也有独特的效果,让我受益匪浅。

从师父那里回来后,改良了破格救心汤的剂量,称之为小破格,对于临床中出现阳虚,脱证,汗多,水肿,心衰,低血压,晕厥,取得良好的效果。

蒸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45g、人参/红参20g、山萸肉45g、生龙骨45g、生牡蛎45g、磁石30g、麝香0.2g

一、中医对心衰的核心认知:阳气为本,水饮为标

1. 生理基础:阳气的功能与脏腑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心阳: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

脾阳: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为水液代谢中枢。

肾阳(命门之火):蒸腾气化,主水液代谢,为阳气之根。

三脏阳虚则水液停滞,化为痰饮,泛溢肌肤为水肿,上凌心肺则喘悸,此为心衰“本虚标实”之本质。

2. 病机演变:从气虚到阳脱的动态过程

初期: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胸闷、气短(代偿期)。

进展期:心阳亏虚→水饮内停→下肢水肿、咳喘(失代偿)。

危重期:心肾阳衰→阳气欲脱→冷汗、脉微、水肿加重(终末期)。

本案91岁患者,久病心梗,属心肾阳衰;水肿反复,提示阳气无力固摄水液,已近阳脱之候。

二、经典方剂解析与临床应用

(一)真武汤:温阳利水的“少阴太阴合病”主方

1. 组方深意

附子15g:大热温肾阳,化气行水(少阴)。

白术45g+茯苓75g:健脾燥湿,利水消肿(太阴)。

白芍30g:敛阴柔肝,防附子燥烈伤阴;与茯苓、白术共调肝脾。

生姜12g:温散水气,助附子通阳。

全方核心:通过温肾阳、健脾气,恢复水液气化,治标(利水)不离本(温阳)。

2. 适用证型与加减

主证:水肿(凹陷性)、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

加减法:

水肿甚:加桂枝10g、泽泻20g(增强温阳利水)。
喘促痰多:加葶苈子15g、细辛3g(泻肺化饮)。
兼瘀血:加丹参30g、泽兰15g(活血利水)。

(二)破格救心汤:回阳固脱的“终极防线”

1. 组方精要(小破格救心汤)

附子15-30g+干姜15-30g:急救心肾之阳,破阴回阳。

人参15-30g(红参为佳):大补元气,固脱摄津。

山萸肉30-60g:酸收敛肝,固摄元气(防肝疏泄过度致阳气外散)。

龙骨30g+牡蛎30g:潜镇浮阳,收敛精气。

茯苓30-75g+白术30g:持续健脾利水。

肉桂10g:引火归元,助附子温补命门。

全方核心:附子、人参、山萸肉“三足鼎立”,温阳、补气、固脱三者并重,救阳于顷刻。

2. 适用证型与临床拓展

主证:水肿反复难消、冷汗肢厥、脉微欲绝(阳脱先兆)。

慢性心衰应用:
减附子量至15g,去麝香,加黄芪30g、桂枝10g(缓补温通)。
低蛋白血症:加山药30g、白扁豆15g(补脾摄精)。

三、中医治疗心衰的完整方剂体系

1. 温阳利水类

真武汤:阳虚水泛,水肿伴畏寒、脉沉。

苓桂术甘汤:水气上冲,心悸咳喘、痰白清稀(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更佳)。

2. 益气升陷类

升陷汤(张锡纯):气短喘促、活动加重(宗气下陷),必加人参10-20g,黄芪用至60g—90g。

补中益气汤:纳差乏力、内脏下垂(合五苓散治水肿)。

3. 阴阳双补类

全真一气汤:口干舌红、脉细弱(阳损及阴),附子+麦冬、五味子、熟地。

济生肾气丸:肾阴阳两虚,腰酸夜尿多(加牛膝、车前子利水)。

4. 急救固脱类

破格救心汤:阳脱危证(附、参、萸肉联用)。

参附龙牡救逆汤:汗出肢冷、脉微(简化版急救方)。

四、临床常见误区与破解之道

1. 误辨“热象”,滥用苦寒

案例:肺心病见痰黄、口干,误用黄芩、鱼腥草大剂清热,反致水肿加重。

破解:
痰黄可能是寒饮郁久化热,而非实热。
改用桑白皮15g(甘寒清肺)、浙贝母10g(化痰不伤阳),佐干姜6g温肺化饮。

2. 见“舌红少苔”即断阴虚,忽视阳虚本质

案例:本案舌瘦小暗红、苔少,若误用六味地黄丸,必致水肿更甚。

破解:
舌红少苔伴脉沉弱、水肿,实为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以附子温阳为君,佐白芍、山萸肉护阴,如真武汤法。

3. 补气不力,以党参代人参

误区:党参性平力缓,用于心衰气脱犹如杯水车薪。

正解:
心衰元气欲脱时,必用红参15-30g(补气固脱),或高丽参、野山参更佳。
参附配伍: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通阳气,如破格救心汤结构。

4. 过用利水药,耗气伤阴

案例:大量使用茯苓、泽泻、车前子,致患者乏力、口干加重。

破解:
“利水需护气阴”:茯苓配黄芪(益气利水),泽泻配山药(利湿不伤脾)。
水肿消退后,及时减少利水药,加仙鹤草30g、黄精15g补气养阴。

5. 忽视“肝为元气之贼”的固脱作用

理论:肝主疏泄,阳气外脱时肝气疏泄过度,加速阳气耗散。

对策:
山萸肉酸敛肝气,防阳气外泄(破格救心汤核心之一)。
白芍柔肝,防附子燥烈伤肝阴(真武汤配伍精义)。

五、本案的阶梯式治疗启示

1. 初诊真武汤的局限与升级契机

真武汤虽对证,但患者高龄、久病,阳气衰微已近脱证,需早加人参、山萸肉。

改良思路:真武汤合参附汤(人参15g、附子加至20g),可防病情骤变。

2. 破格救心汤的“小剂量缓攻”策略

患者91岁,附子仅用15g,山萸肉30g,体现“重病轻取”智慧,避免药过病所。

疗效关键:持续温补(连服6天),非依赖单剂大药,符合慢性心衰“持久战”特点。

3. 愈后调护防复发的核心

出院后以金匮肾气丸(温肾)合补中益气丸

六、中医治疗心衰的“三纲五常”

三纲:
1. 温阳为根:心肾阳气是生命之火,贯穿治疗始终。

2. 补气为要:宗气、元气不足是心衰进展的核心动力。
3. 固脱为先:见脉沉细弱、汗出肢冷,即需山萸肉、龙牡固摄。

五常:
常察舌脉(舌胖润、脉沉弱为阳虚);
常护气阴(利水不忘山药、黄精);
常调肝脾(白芍、白术调和肝脾);
常防误治(慎用苦寒、过利);
常守缓功(慢性心衰需长期温补)。

七、中医底层逻辑思维的核心框架

1. 阴阳互根:阳主阴从,以阳为枢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心衰本质:阳气虚衰→水液代谢失常→水饮、瘀血、痰浊内生。

治疗核心:温补阳气(心、脾、肾)为根本,辅以利水、化瘀、祛痰。

例:真武汤重用附子温肾阳,破格救心汤以附子、干姜急救阳气,均体现“阳主阴从”的思维。

2. 气化理论:三焦气化失司为水饮之源

上焦(心肺):宗气不足→血行无力→心悸、气短。

中焦(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肿、纳差。

下焦(肝肾):肾阳亏虚→气化无权→尿少、肢冷。

例:苓桂术甘汤调中焦(健脾)、温上焦(桂枝通心阳)、利下焦(茯苓渗湿),三焦同治。

3. 气血关系:气为血帅,血瘀源于气衰

气虚血瘀:心气不足→血行迟滞→唇紫、舌暗。

治法:补气以行血(如黄芪配丹参),温阳以化瘀(如附子配川芎)。

八、通过三个案例治疗心衰案例解析来理解中医治疗心衰底层逻辑

案例一: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慢性心衰急性发作

患者:男,68岁,冠心病史10年,慢性心衰加重3天。

症状: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双下肢重度水肿,尿少(24小时尿量<500ml),舌质紫暗、苔白滑,脉沉微欲绝。

辨证:心肾阳衰,阳气欲脱,水饮瘀血互结。

处方:

破格救心汤加味:

 

附子90g(先煎2小时),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30g(另炖),山萸肉1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30g,茯苓120g,桂枝45g,丹参60g,麝香0.5g(冲服)。

治疗经过:

 

1剂后汗止、尿量增至1000ml;

3剂后水肿消退大半,可平卧;7剂后脉转沉细,改用真武汤合补阳还五汤巩固。

底层逻辑:

 

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直救心肾之阳(李可认为“附子无干姜不热”,故附子、干姜联用)。

 

山萸肉敛肝固脱:肝为元气之贼,酸敛防阳气外散。

 

丹参、桂枝活血通脉:气帅血行,阳气复则瘀血自化。

案例二:邓铁涛—温阳益气法治疗顽固性心衰

患者:女,72岁,风湿性心脏病史,反复心衰5年。

症状:心悸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结代。

辨证:心脾肾阳虚,水饮凌心。

处方:

暖心方(自拟方):

 

红参15g(另炖),熟附子15g(先煎),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2g,黄芪60g,丹参20g,葶苈子15g,炙甘草10g。

治疗经过:

 

服药7剂后尿量增加,水肿减半;

14剂后心悸平息,可平卧入睡;

续服1月,改丸剂(附子理中丸合补中益气丸)长期调理。

底层逻辑:

 

黄芪、红参大补宗气:宗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补气为治本之策。

 

桂枝配附子:桂枝通心阳,附子温肾阳,心肾同治。

 

葶苈子泻肺利水:“开鬼门,洁净府”,给邪出路,但配伍黄芪防伤正。

案例三:颜德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衰合并瘀血证

患者:男,65岁,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

症状:胸闷刺痛,夜间加重,口唇紫绀,爪甲青紫,下肢水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辨证:阳虚血瘀,水饮内停。

处方:

益心汤(自拟方):

 

党参30g,黄芪50g,丹参30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0g,附子10g(先煎),茯苓30g,泽泻20g,益母草30g。

治疗经过:

 

服药5剂后胸闷减轻,水肿消退;

10剂后舌瘀斑变淡,加三七粉3g(冲服),续服1月,心功能改善至Ⅱ级。

底层逻辑:

 

丹参、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血不利则为水”,化瘀以助利水。

 

附子温阳:阳气足则血行畅,瘀血自消。

 

益母草、泽泻利水活血:一药双效,契合“血水同病”理论。

九、中医治疗心衰的底层逻辑总结

1. 以“阳气”为根本

李可:大剂量附子急救阳气,破阴回阳。

邓铁涛:温补宗气(黄芪、红参)与温阳(附子、桂枝)并重。

颜德馨:温阳活血,阳气复则瘀血化、水饮消。

2. 动态辨证:从“气-血-水”关系切入

气病及血:气虚→血瘀→水停(颜德馨案例)。

水病及血:水饮内停→阻碍血行→加重瘀血(李可案例)。

血病及水:瘀血阻滞→水液代谢失常→水肿(邓铁涛案例)。

3. 治则的层次性及次第

急则治标:急性心衰以破格救心汤回阳固脱。

缓则治本:慢性心衰以真武汤、暖心方温补脾肾。

标本兼顾:活血利水(益母草)、益气化瘀(黄芪配丹参)。

中医治疗心衰需紧扣“阳气”主线,明辨标本虚实。

真武汤治阳虚水泛,破格救心汤救阳衰阴竭,二者层次分明。

临床需警惕误辨寒热、过用苦寒,重视固脱与补气的协同作用。

此案生动展示了从温阳利水到回阳固脱的动态辨证过程,为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经典范本。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赞(0)
修元健康网 » 经典病例教学丨中医治疗心衰的底层逻辑与临床实践详析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