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诊治口味异常经验
口苦:秦氏认为口内津液,通于五脏,脏气偏盛,便有不同味觉反映于口。《内经》中将口苦称为“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病在肝胆,口苦系为肝胆湿热所致,当清泄肝胆湿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口甘:《内经》称为“脾瘅”。《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病位在脾,以脾蕴湿热论治,拟芳香化湿,清热健脾之法,主张以泻黄汤加减。
口咸:《丹溪心法》云:“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滋阴大补丸”秦老将此病定位在肾,此症分虚火与虚寒论治。属虚火者,当引火归元,予滋肾丸治疗。属虚寒者,温补肾阳,以桂附八味丸加五味子。
口酸:《丹溪心法》云:“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病位在肝,以肝热乘脾论治。主张清肝健脾,予左金丸加神曲治疗。
口辣:此系燥邪伤肺,火郁伤阴所致,常伴有舌上有麻辣感,认为病位在肺,以肺热论治。为清泻肺热养阴润燥,以泻白散加黄芩、桔梗、五味子、麦冬、知母。
口腻:口中粘腻不爽,甚则食不知味。概因外湿侵犯人体,或恣食生冷,湿浊中阻,脾胃不化,湿浊上犯于口引起。病位在脾,当芳化湿浊,健脾燥湿,秦老主张用平胃散加藿香。
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常伴口渴饮冷,便秘溲黄,舌苔黄等症状。多出现在湿热病、口疮、牙宣等病时。以胃热上蒸论治,病位在胃。秦老以清泻胃热法治疗,予加减甘露饮(地黄、麦冬、天冬、黄芩、茵陈、枳壳、石斛、水牛角、甘草)。如臭如馊腐,则为消化不良,则另当别论。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