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经方治疗脾胃阴虚燥热医案

经方治疗脾胃阴虚燥热医案

中医经方治疗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疗效显著,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病例。如本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患者:男,57岁,因“咽痛、胸闷2年余”于2008年7月8日来我门诊就诊。 主诉:患者2年前因咽痛、胸闷在某医院就诊。当时查舌红、苔黄腻而干,脉弦细数。诊断为“咽痛病”。因长期服用西药消炎止痛药及抗过敏药,病情一直未能治愈。经医院建议,患者于2008年6月21日来我院门诊治疗。经西医内科、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等多学科联合诊治,采用西医西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不佳。求诊于中医中药研究所。

  • 一、按语

    本例患者既往有咽痛、胸闷、喉干等症状,查舌红苔黄腻、脉弦细,为阴虚燥热之象。中医认为,其为“咽痛”病久不愈,其本在肺。肺与胃相表里,肺主皮毛、汗孔等外邪侵入肌表,营卫不和,肺失清肃而见“咽痛”;肺气上逆,气道受阻而见“胸闷”。中医治疗以“宣肃”为主,多用清肺平喘之药。《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脑为之病而下之。太阳病……欲解时……太阳病发汗后,其人无汗者死。桂枝去芍药加葛根汤。”《金匮要略》云:“阳明病……发热而渴者……桂枝去芍药加葛……此阳明之逆也。” 本方桂枝、葛根、甘草都是辛凉之品,能引热下行,又能除烦止渴;生姜辛温可解表散邪;大枣味甘而性温;桔梗开宣肺气。全方寒温并用,共奏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引热下行之功。 方中甘草为君药,能引热下行;葛根为臣药能升清阳以除烦;生姜为佐药可醒胃通阳。

  • 二、典型病例

    患者自2年前患咽炎以来,咽喉部疼痛、咽干而不欲饮,遇热则痛更甚,夜间尤甚,伴口干舌燥,咽喉干燥而痛,饮食欠佳,舌红少苔,脉细数。诊为“脾胃阴虚燥热”。治宜养阴益胃,清热润燥。 处方:沙参、麦冬各10克,黄芩、生甘草各5克。 连服1周。 结果:服药后患者咽痛、咽部干燥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二诊时咽痛及胸闷症状明显减轻;四诊时服上方1周后,咽痛及胸闷症状明显好转。以上方为基础加减续服7周而痊愈。 按语:该患者因“脾胃阴虚燥热”而致咽痛、胸闷等症;舌苔红、黄、腻;脉细数;脉沉弱无力;方中沙参养阴益胃、清热润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生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主治脾胃阴虚火旺引起的各种症状。

  • 三、讨论

    本案患者有典型的“咽痛病”病史2年余,咽痛病是由于咽喉粘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咽喉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由热邪及风邪两种邪气相互交结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我们必须注意区分热邪与风邪,即“风胜则痒,热胜则痛”。经采用《伤寒论》白虎汤加减治疗后,症状改善。 白虎汤加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痈、利咽生津的作用。故在此方基础上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等药物,清热泻火,化痰生津,解毒消肿。经临床观察,治疗咽痛病有效。方中石膏清胃热,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泻下焦之热;知母清胃热、泻心火;生石膏、黄芩、黄连清热凉血解毒、利咽生津;生石膏入胃经具有清胃除烦的功效;而黄芩清上焦脾热和胃热;知母入胃经以清热泻火。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化痰生津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知母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黄芩其有效成分有抑菌作用。

赞(0)
修元健康网 » 经方治疗脾胃阴虚燥热医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