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系列——“芋盘仔”
芋盘仔的起源与传承
“芋盘仔”这道客家美食自唐朝时期开始就有了。据传唐朝时期的赵构宰相,为了解决盐政矛盾,亲手植芋于安化,利用芋叶、芋干、芋带、芋壳制盐,同时剩余的芋头就被豢养的猪、鸡、鸭食用。后来发现用芋头与芝麻糊搅拌做成小饼放在铁盘子里烤,味道十分美味。“芋盘仔”传到深圳后,更被改良为美食。
芋盘仔的制作方法
材料:糯米粉100克,红薯粉200克,植物油适量,冰糖适量,芝麻适量
步骤:
1. 将糯米粉和红薯粉混合,慢慢加水揉成面团均匀定型;
2. 拉成5-10厘米长度的小条,将约20克的小条搓圆捏成一朵小花状;
3. 将做好的20呎小花,一个一个地在手心里由中间向周围散开,最后把四周转进去,做成小饼;
4. 烤盘内涂一层油,将小饼放在上面,用手或筷子沿圆周均匀压扁,表面抹上一层细砂糖;
5. 烘烤时先上火烤一面,翻面再烤另外一面,色泽呈棕色即可;
6. 烤好的小饼撒上芝麻,放进烤盘翻炒些许即可出锅。
芋盘仔的特点
“芋盘仔”以香脆爽口、色泽金黄、外酥里软、内核细腻的口感而出名。它烤制过程中,从五香粉的气味,到脱离烤盘的声响,都让人分外垂涎。它不仅是外地游客到深圳时必吃的当地风味小吃之一,更成为了深圳居民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
结语
“芋盘仔”作为深圳的特色小吃,有着悠长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消费市场中,它依然得以保留,传承了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并融合了现代社会的食品创新。我们要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得以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