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施一公团队破解困扰30年的世界级难题_清华施一公团队攻克结构生物学难题,揭开剪接体奥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近日收到了一个来自德国的电话,打断了他的工作安排。原来,他的德国同行刚刚在《科学》杂志的网站上看到了施一公团队发表的两篇论文,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和功能。
剪接体是一种复杂的分子机器,负责对RNA进行剪接,即切除不需要的序列,拼接需要的序列,从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剪接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直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最大挑战,也是人类生命科学的最大谜团之一。
施一公最近可谓风光无限。就在6天前,他的团队在《自然》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展示了人体γ-分泌酶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γ-分泌酶是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酶,它能够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产生淀粉样蛋白,这种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形成沉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施一公团队的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第二天,施一公还被提名为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进入了公示阶段。
但是,施一公说,这两篇关于剪接体的论文,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超过了他25年的科研经历。
21日中午,记者赶到了清华大学,与施一公和他的3名85后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剪接体的结构解析,是结构生物学的终极目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施一公:做到之前,要先敢于尝试。剪接体的结构解析,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结构生物学的同行都知道。但是,由于这个难题太过艰巨,而科研的方法和技术又不够完善,所以,很多人都不敢涉足这个领域。
我十几年前就有了研究剪接体的想法,但是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没有行动。直到6年前,我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准备,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
杭婧(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我刚加入施老师的团队,就被告知要做这个“最难”的课题,压力很大。我也常常想,国内外有很多强大的对手,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探索了很久,我们刚刚开始,没有什么经验,能不能做好呢?
施一公:我能理解学生们的心情。所以,我让他们从简单的开始,先解析剪接体复合物中的一些关键的蛋白质的结构,积累经验,建立信心,然后逐渐靠近目标。我们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2014年初,我们团队首次报道了剪接体复合物中的一个重要的蛋白质Lsm七聚体和它与RNA结合时的晶体结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但是,这些进展还不够。
记者: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解析剪接体的结构?
万蕊雪(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去年年底,我们开始了剪接体蛋白的纯化工作,我和杭婧阅读了很多文献,做了很多实验,最后在施老师的指导下,决定用裂殖酵母作为实验材料。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施一公:纯化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还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样品处理方法,可以让蛋白质保持稳定,适合结构的分析。这是我们实验室的秘密武器。
杭婧:确实是这样。具体的实验步骤很难用语言描述。不过,这也是我们实验室的优势,可以在前辈的带领下少走弯路。
施一公:我们团队的闫创业改进了计算方法和单颗粒筛选方法,实现了对局部区域的精细优化,从而得到了酵母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图。这是一种我们专门为这个课题开发的计算方法。
记者:每一个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有很多艰辛。
施一公:是的,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他们三个人要轮流在电镜平台和计算机前工作,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均每人每天要记录960次。我记得有一次,小闫忍不住了,跑来跟我说:施老师,我们能不能再招两个能熬夜的新人。

赞(0)
修元健康网 » 施一公团队破解困扰30年的世界级难题_清华施一公团队攻克结构生物学难题,揭开剪接体奥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