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一则和豹奇大夫治疗心衰后遗症的医案,对于胸闷压气近两年的患者,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和大夫用的方子是什么?
和大夫朋友的母亲,97岁,因心衰入住××附院。查有肺积水,经治疗,心衰缓解,肺积水已消,但仍胸闷压气,医生表示无奈。2022年2月17日,和大夫应朋友之邀前去病房探视,见病人面容痛苦,插着氧气,嗨~声连连(长叹气声),高声呼喊,问其为何呼喊?回答说:不喊难受。询得数日无大便,口渴。察舌红少苔,脉虚大弦数。
我们分别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心衰会致肺积水和胸闷压气?
从西医角度看,肺水肿是左心衰竭导致肺静脉压力急剧升高,液体渗入肺泡和肺间质的直接结果,属于心衰的严重表现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片更直观地了解下。
肺循环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因此,当左心衰时,肺动脉出现高压,液体在肺泡及肺间质内异常集聚,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肺内正常的气体交换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出现胸闷,压气。
胸闷、压气(呼吸困难)是肺水肿导致气体交换障碍的典型症状,常伴随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正如患者的症状:胸闷压气缺氧。不及时治疗将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从中医角度看,心衰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终末期。急性期以痰饮、血瘀、气滞等邪实为主,如肺水肿;
慢性期为本虚标实,心肺气机壅滞,如胸闷气短;
终末期为阴阳两虚,痰瘀水湿互结,气机窒塞。
那么此时肺水肿虽已消,但胸闷压气并未减轻,
则提示心衰并未完全缓解,
面对西医的束手无策,
我们看下和大夫是如何辨证的?
用的什么方?
最后疗效又如何呢?
根据患者的刻下症状,和大夫辨证其为: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处方:红参10,麦冬20,五味子6,桂枝10,生石膏60(先煎)。一剂,水煎服。
此方为生脉饮合桂枝甘草汤加石膏(去甘草)。
是不是觉得此方看起来平平无奇,才5味药,会奏效吗?
一起来看下反馈的结果:当晚19点服下半剂,至20点胸闷顿减,唉声停止,一夜安睡。
此方为何会收到速效?辨证施治的思路是什么?
我们来深挖一下吧!
首先高龄患者元气衰少,心衰后气耗津伤,故见脉虚、口渴、舌红少苔、便秘。其次患者胸闷、压气、唉声不断,吸氧依赖,此为心阳不振,胸中大气不展。
再者患者脉数,提示虚热浮越。
因此辨该患者为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兼有郁热。
方中生脉饮(参、麦、味)益气养阴,改善气耗津伤的症状;桂枝甘草汤中,桂枝温镇心阳,甘草补津,治疗心阳不足导致的心悸心痛;
桂枝甘草汤加石膏可作用于心,除心中热导致的心胸烦满。(可与麻杏石膏作用于肺,治疗肺热咳喘,类比记忆)
方中因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故去了甘草这味药。
此方与本案的病机完全契合,才会有如此神效,快速地减轻胸闷气短的症状,效不更方,后原方又连服3剂,反馈未再发作,大便通,顺利出院。两年后,老人于99岁去世。
【参冬味】生脉饮: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数。人参三两,麦门冬三两,五味子二两。长流水煎,不拘时服。《医学启源》生脉饮
生脉饮:参冬味,人参益元气,补津液,麦门冬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酸温,敛津止汗,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桂甘】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方∶桂枝四两,甘草炙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愈。《千金翼·卷第十伤寒下·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桂甘,汗后伤阴,阴伤及阳,以桂枝温镇胸阳,以甘草补津安神。
患者为高龄心衰患者,元气大亏,以正虚为主,治疗以扶正(益气养阴)为先。肺积水虽消,但余热未清,邪实为次,故佐石膏清热,兼顾标实。
口渴、舌红少苔、便秘,提示阴津不足,故用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气化失司:心阳不振,津液输布无权,为气化失司,桂枝助气化,石膏清热通阳明,使津液得复。
心力衰竭根据病期可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和终末期,不同分期的治疗应根据证型特点做动态调整。高龄心衰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需权衡正邪、津液、气血动态变化,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愿本案可为大家治疗类似病证时提供诊疗思路。
本文编辑、排版:书睿本文作者:汉唐方药研究组
声明: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文编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