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有一种 “心衰” 病因在 “脾胃” 不在 “心”

《黄志平经方医案集》分享 案九十二

 

患者:某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24年3月15日。

主诉:胸闷、气短、心率低半年(心衰)。

现病史:患者平素易患外感,半年前因一次感冒、咳嗽迁延不愈,住院治疗后,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浮肿、心率低等症状,诊断“心衰”,西医建议装起搏器,患者拒绝。经人介绍来诊。

刻下症:胸闷、气短,剑突下(贲门附近)胀满,心率低(50次/分),偶有心悸,胃反酸、灼热,时腹痛,凌晨2-3点容易醒,醒后不易入睡,二便正常,纳差,消瘦。

舌脉:舌淡胖嫩,苔白厚润。脉偏弱,沉弦。

辨证:太阴虚寒证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用药:红参25g  炒白术20g  茯神20g  炙甘草10g  陈皮12g  法半夏(碎)15g  木香(后下)12g  砂仁(后下)12g  桂枝10g  川芎12g 延胡索12g  海螵蛸20g  干姜12g  生姜3片  大枣(切)3枚 (十四副)

二诊(2024.4.5)

药后反馈:剑突下胀满好转,胸闷、气短减轻,体重增加3斤,仍偶有心悸、头晕,口唇干,肩胛骨附近疼痛(嗳气能减轻)。

用药:守方,续服2周。

三诊(2024.5.10)

药后反馈:劳累后仍有些胸闷,余症已不明显,气色较之前好,右脉仍偏弱。

处方:桂枝人参汤加味

用药:桂枝15g  红参25g  炒白术25g  干姜15g  炙甘草10g  檀香(后下)6g  砂仁(后下)12g  黄芪20g  桔梗10g (十四副)

医者按

患者家在外地,就医路途遥远,加之病机并不复杂,因此每诊抓2周药。
经过近2月的治疗,其胸闷、气短、心率低等症状已基本痊愈,能够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及家属特意制作了锦旗,送来我处,表达对医生的感激之情。

四诊信息分析(辨证):

01.  舌淡胖嫩,苔白厚润,脉偏弱,沉弦——太阴虚寒夹湿

02.  胸闷、气短,偶有心悸——心阳不足

03.  剑突下(贲门附近)胀满——寒湿阻滞气机,脾气不升

04.  偶有反酸、灼热、腹痛——胃气上逆

05.  凌晨2-3点容易醒,醒后不易入睡——胃不和,则卧不安

病因病机:六经辨证属太阴寒湿证,脾胃寒湿,阻滞中焦气机。胃气上逆,则出现胃部胀满,反酸、灼热;湿浊阻滞,脾气不升,阳气无法通达,心阳不足,则出现胸闷、气短、心率低;胃气别通于心,痰湿扰神,则眠中易醒。
患者“心衰”由外感、咳嗽引发,是素体正气亏虚,迁延日久,后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虽然医院诊断为“心衰”,但程度较轻,其各种症状本质是因中焦脾胃寒湿导致。
因此,处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行气,方证对应。

方证:

出自《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七分 陈皮八分 半夏一钱 木香七分 砂仁八分 生姜二钱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制丸剂,每服6~9克。

“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滑。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腹泻等病症。

方解: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而成,故名“香砂六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寒湿停滞中焦所致胃肠道疾病。方中以“党参”益气健脾,补中养胃为君;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茯苓”渗湿健脾;“陈皮、木香”芳香醒脾,理气止痛;“半夏”化痰湿,“砂仁”健脾和胃,理气散寒,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扶脾治本,理气止痛,兼化痰湿,和胃散寒,标本兼顾。
本案中,因患者正虚较甚,以“红参”易“党参”,取其补益之力佳。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而成,治疗脾阳内虚,外证不解的表里皆寒证。表证不解,当有恶寒发热之症;脾阳内虚,则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下利不止,则浊阴不降则心下痞硬。凡里虚外感,表里皆寒之证,皆可使用。
本案中,患者刻下虽无外证,但其心脾阳虚且平素易患外感,因此处“桂枝人参汤”温心脾之阳气,培土生金。

药证:

一诊,“香砂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桂枝”取“桂枝甘草汤”之意,振奋心阳;加“川芎、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加“海螵蛸”制酸止痛;加“干姜”取“理中汤”之意,温脾散寒。  
三诊,“桂枝人参汤”基础上,加“檀香、砂仁”芳香化湿,行心脾之气,加“黄芪、桔梗”升提中气,补益肺气。

 

图片

(医案仅供交流学习,请勿照搬处方,使用务必请执业医师根据四诊信息辨证、处方。)

图片
赞(0)
修元健康网 » 有一种 “心衰” 病因在 “脾胃” 不在 “心”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