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转载】名医验案丨突破“降糖难”:仝小林以“态靶辨治”破糖尿病困局,千年中医焕新机丨糖尿病精准战法解析

突破“降糖难”困局:融汇名家智慧,以中医重构糖尿病治疗新路径

糖尿病,这一现代社会中蔓延的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依赖西药控制血糖,却往往难以阻断并发症的发生。面对如此困境,仝小林院士提出《糖络杂病论》,以“态靶辨治”为核心,重新定义了中医对糖尿病的认知与治疗策略。本文将结合国医大师吕景山、施今墨思想及其学术继承人施宣赫医师的学术经验,全面梳理这一融合古今、兼顾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的中医诊疗新体系。

一、理论重构:从“消渴”到“糖络病”,揭示糖尿病全程病机演变

传统中医多以“消渴”论治糖尿病,其“三多一少”典型表现却与临床实际日益偏离。仝小林院士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指出,超过80%的糖尿病患者形体偏胖,核心病机实为“中满内热”,即饮食不节致脾胃壅滞,湿热内蕴,进而血糖升高、代谢紊乱。

据此,仝院士创新提出“糖络病”理论:

  • “糖”为表象,指血糖升高;
  • “络”为核心,强调微血管病变贯穿疾病始终。

病程分期如下:

  1. 郁(前期):气郁为主,多见于血糖异常尚未达标的阶段;
  2. 热(早期):肝胃郁热,内火壅盛;
  3. 虚(中期):气阴两虚,正气渐损;
  4. 损(晚期):络脉损伤,并发症出现。

吕景山大师重视气机流通,强调“气郁为百病之始”,与“郁期”理论不谋而合;施今墨先生则提出“健脾益气、滋阴清热”并重,尤其重视中焦调理,恰与“中满内热”的病机呼应。

二、态靶结合,方药精准:从宏观“调态”到微观“打靶”

仝小林院士建立“态靶辨治”体系,将中医传统辨证与现代医学指标融合,实现病、症、靶一体化治疗。

  1. 降糖核心药物——黄连的动态应用:
    • 血糖<7 mmol/L,黄连9–15g;
    • 血糖7–10 mmol/L,黄连30g;
    • 血糖>10 mmol/L,黄连用至30–45g;
    • 酮症酸中毒等急症时,可用至120g,常配伍干姜以护胃。

经典药对举例:

  • 黄连+干姜(6:1):辛开苦降,调畅中焦;
  • 黄连+乌梅:苦酸制甜,抑制代谢亢进;
  • 黄连+赤芍:清营凉血,治内热口干。
  1. 施今墨善用药对,如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被誉为“降糖对药”,强调脾肾同调、气阴双补;
  2. 吕景山重视针刺与中药并用,常选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中药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3. 施宣赫医师在临床中进一步发挥,提出“通络须早,益气养阴须贯穿始终”,尤其在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中注重虫类药与益气滋阴药的配合。

三、病案举例,见证中药干预的有效性与多样性

  1. 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案:
    男,52岁,消瘦,尿蛋白2.32g/24h,肌酐260.7μmol/L。
    治以大柴胡汤合芪丹军蛭汤加减,重用生黄芪、水蛭粉、生大黄。四月后尿蛋白降至0.22g,糖化血红蛋白4.8%,体重回升。
  2. 糖尿病胃瘫痪:
    女,37岁,呕吐咖啡色液,体重43.5kg。
    投附子理中合旋覆代赭汤,附片30g久煎,配合云苓120g健脾涤饮。半年后体重恢复,胃排空基本复常。
  3. 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烂:
    男,58岁,头项疖肿、下肢皮疹。
    主以苦参、土茯苓合增液汤,加白鲜皮、地肤子。三月后溃疡愈合,糖化血红蛋白自9.2%降至6.8%。
  4. 视网膜病变案:
    女,64岁,视力0.6,眼底出血。
    予益气温阳通络方,黄芪、桂枝、三七、桑叶为主,六月后视力未再下降,免于激光。
  5. 肝源性糖尿病:
    男,49岁,酒精性肝硬化继发血糖升高。
    治以地龙、藏红花通络,小陷胸汤清化痰热,最终肝功能复常,胰岛素减半。

四、融合百家,共筑“通养并用”的糖尿病治疗新范式

仝小林院士强调“治糖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通”,提出通络脉、通腑气、通情志的“三通”原则。在“重剂起沉疴”的同时,也注重煎服方法,如附子久煎去麻存效,虫药冲服以搜剔络邪。

施今墨先生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视健脾益气的治本策略;吕景山大师则提倡“针药并用,形神共调”,在调节情绪与代谢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施宣赫医师进一步提出“全程养络”理念,建议在郁热期即介入活血通络之品,防患于未然。

五、生活调摄:养胜于治,重建代谢平衡

真正的中医治疗不仅倚重药物,更强调生活重建。仝院士提出“养脾、养络、养神”三根基:

  • 饮食:三餐有时,早餐宜温,晚餐宜早、宜清;
  • 睡眠:提倡22点前卧,可辅以酸枣仁汤安神;
  • 运动:日行3000–5000步,微汗为度,以助气血流通。

结语
从消渴到糖络病,从苦酸制甜到态靶辨治,仝小林院士《糖络杂病论》在吕景山、施今墨、施宣赫等几代中医学者的共同智慧积淀下,展现出中医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它不仅可独立降糖,更在并发症防治与整体状态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西医融合的典范,也为患者指明了一条回归平衡与健康的“气血正道”。

参考文献:

  1. 仝小林.《糖络杂病论》(第3版)
  2.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要
  3. 吕景山针灸与方药合用心悟
  4. 施宣赫. 糖尿病中医治疗通络思想探析(内部学术交流资料,2024)
  5. 仝小林院士曾提出一个深刻观点:“糖不是控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在他看来,糖尿病管理的根本目标并不局限于血糖数值的下降,而是要重建人体内在的代谢平衡,恢复气血调和的稳态。

    实现这一目标,需从日常生活的三个根基入手:

    其一,吃得稳。强调三餐规律、定量进食,早餐不妨以一碗温热的粥品扶助阳气,晚餐则宜清淡并提早用餐,减轻脾胃负担。

    其二,睡得深。建议晚间10点前入睡,对于睡眠不安者,可辅以酸枣仁汤(酸枣仁30g、柏子仁15g)宁心安神,助养心阴。

    其三,动得久。每日坚持行走3000至5000步,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度,有助于舒展气机、疏通络脉。

    院士有一句箴言尤为发人深省:“慢性病就像生活方式的全面塌方,药物虽能搭桥修路、缓解症候,但真正走向健康,靠的是医患同心、持之以恒,用正确的方法养出一条气血通畅的正道。”

赞(0)
修元健康网 » 【转载】名医验案丨突破“降糖难”:仝小林以“态靶辨治”破糖尿病困局,千年中医焕新机丨糖尿病精准战法解析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