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不仅是胃不舒服,甚至还有咳嗽、腰酸等,这是肺肾的阴液跟着受损了,为此,本文介绍一个针对此的方子。
益胃汤出自吴鞠通所撰的《温病条辨》,是治疗津液亏虚证的良方。其功效主要是健脾益气、生津润燥,可以改善气虚诸证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尤其是脾虚导致运化失常所致的胃脘隐痛、食欲不佳、脘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症。
气足则运化有力,周身津液得以温煦推动,从而治疗如口燥咽干、肌肤失润、心烦、舌红少津等的津液不足证。
益胃汤
益胃汤的药物组成:沙参9 g,麦冬15 g,生地15 g,玉竹5 g,冰糖3 g。将这些药材一起水煎服,每日两次,饭后饮用。也可以煮成汤后多加冰糖,作为消暑饮料饮用。
虽然这些药物性质平和,但使用时也需注意,平时容易腹泻、舌质淡的人群不宜使用。
加减应用
若有心烦、尿黄、口渴等症状,可加灯芯草5 g以清心除烦、生津止渴;对于经常饮酒、口干口臭的患者,可加竹茹10 g、枳椇子10 g以清热解酒;若舌苔白腻,可加茯苓20 g、薏苡仁20 g以健脾利湿。
胃阴,即胃中具有滋养、濡润作用的物质。中医素有“胃喜润恶燥”之说,这与胃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
胃的主要职责是腐熟、消化食物,就像一口时刻运作的“热锅”,倘若没有足够的阴液来润泽,就极易干涸、燥热,进而影响正常的消化进程。
与之相对的,脾则遵循“脾喜燥恶湿”原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消化系统的平衡。
当胃阴不足时,最为常见的便是阴虚胃痛。患者常常感觉胃脘部隐隐灼痛,这种疼痛并非尖锐、剧烈的刺痛,而是如小火慢烧般的隐痛,且在进食后疼痛不但不会缓解,有时反而加剧,因为食物的纳入进一步消耗了本就匮乏的胃阴。
同时,还可能伴有口干舌燥之感,总觉得口中津液匮乏,吞咽口水都有些困难,这是胃阴亏虚,无法上承滋润口腔所致。
不仅如此,胃阴不足还可能波及他脏,引发肺肾阴虚。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看,脾胃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胃阴亏虚日久,母病及子,致使肺阴亦虚。
此时患者会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等症状,仿佛喉咙里总有一团火在灼烧。
而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胃阴不足也可能影响到肾阴,导致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身体如同被掏空了精力,陷入一种虚热内扰。
为此,益胃汤中用一味生地奠定了整个方子滋阴的基调,很多人都以为生地只是用来滋补肾阴的,其实不然。
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其养阴作用并非局限于肾阴,对全身阴液都有滋养作用,包括胃阴。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生地的滋阴之效能为胃提供所需的濡润之液,缓解胃阴不足导致的燥热。
胃阴不足时,常伴有虚热内生,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生地既能清热,又可生津,可清除胃中的虚热,同时补充胃中津液,改善胃阴亏虚、虚热内扰的状态,使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恢复正常。
而且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对胃阴有滋养和濡润的作用。
通过生地滋养肾阴,可使肾阴充足,从而更好地滋养胃阴,以达到“滋水涵木”“金水相生”的效果,维持脾胃等脏腑的正常功能。
方中用来滋养胃阴的主要是麦冬、沙参和玉竹。麦冬归心、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润肺清心、养胃生津。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咯血、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等,主要侧重于滋养肺阴和胃阴,清心除烦。
沙参则分北沙参和南沙参,不过二者均归肺、胃经,都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在应用中,尤其适用于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口燥,以及胃阴虚引起的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
沙参性属甘凉,归肺、胃二经,其功擅养阴清肺,可清肃肺金燥热,润泽咽喉气道,兼有益胃生津之能。
故而,沙参堪称当下煲汤食材之翘楚,入汤烹制出的汤品甘润清醇,使得人体平稳过渡秋燥时节。
玉竹则是常常配合沙参一起使用,也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不过其滋阴之力较为平和,主要也是侧重于滋养肺胃之阴。
沙参玉竹就是最经典的滋养胃阴药,尤其是处暑之后,天地气机转换,人体顺应自然,阳气渐次内收,阴气徐徐生长。
这个时候,秋燥之气乘虚侵袭而入,最易出现口咽干燥、皮肤皲裂、毛发枯槁等症。这个时候在饮食调理上,就可以多用养阴生津的中药来缓解秋燥。
最后再加上一味冰糖,既能濡养肺胃,又能调和诸药,更是调节口感,使得益胃汤成为老少都爱喝的夏日解暑佳品。
全方用药性味甘凉,质地清润,口感清甜却毫无甜腻之感。益胃汤的组方核心重在滋养胃阴。其药性清和,不会因寒凉之性而损伤人体阳气;且滋润功效恰到好处,毫无黏腻之弊,诸药合用,促使胃腑功能恢复如常,为机体的正常运化提供坚实保障。
不过还是要重点提一下,生活中会有一些让你误以为“热”的矛盾表现:尽管口腔有干燥之感,却并无饮水欲望,这时候要观察舌质,颜色浅淡,舌苔呈现白色,这种就不是“阴虚”了,这是湿气影响了脾胃,导致津液没办法走到嘴巴所造成的“口渴”的假象,是不能用益胃汤的。
再者,痰多的患者也需慎之又慎。要知道,痰在中医理论里也属于阴邪范畴,依据“同气相求”的原理,益胃汤这类以滋阴为主的方剂,一旦应用,极有可能使体内痰涎愈发增多。
同样的道理,胃阳虚的患者也绝非此方剂的适用对象。胃阳虚者,自身阳气不足,运化无力,而益胃汤侧重于滋阴,若贸然使用,只会进一步加重阳虚的症状,让原本就虚弱的胃阳更加萎靡不振,导致病情雪上加霜。
总之,每当夏季芒种前后气温升高,出现纳差、口干、烦躁、大便干等症状时,说明暑邪在我们体内伤津耗气,那么,益胃汤就是这个时节最好的选择。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