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你是否觉得自己的肠道很敏感,对某些食物或情绪反应强烈?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也就是说,它不是由肠道的器质性损伤引起的,而是由肠道的功能紊乱导致的。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或间歇发作。IBS的患者多为中青年人,20~60岁之间,女性比男性多见,有时会有家族史,也可能伴有其他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大便的性状,IBS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在我国,腹泻型较为常见。
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内脏高敏感性。这是指一些人的胃肠道比较“敏感”,对肠道的正常或轻微的刺激就会产生不适的感觉。例如,有的人吃了某种食物就会觉得肚子疼,肠道咕噜作响,急需上厕所,这说明他们的肠道是高敏感性的;而有的人吃了同样的食物就没事,他们的肠道是低敏感性的。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可能与遗传、肠道感染、心理因素等有关,它会导致IBS患者的内脏和身体的感觉阈值降低,更容易感受到疼痛。
2. 肠道动力异常。这是指肠道的蠕动速度或方向出现异常,影响了肠道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如果肠道蠕动过慢或停滞,肠道内就会积聚气体,造成腹胀和便秘;如果肠道某一段过于紧张,就会引起腹痛或不适,甚至可以摸到硬块,误以为是肿瘤;如果肠道蠕动过快,就会导致肠道嘈杂,放屁和排便次数增多。
3.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也是IBS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发现,急性肠道感染后,患者发生IBS的风险明显升高。这可能是因为肠道感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增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导致肠道功能失调。
4.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是指肠道内正常生活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对维持肠道的健康和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肠道菌群的数量或种类发生变化,就会破坏肠道的生态平衡,引起肠道的不适。研究发现,IBS患者中有73%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小肠中细菌过度生长,比正常人高出26倍。
5. 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是指一些人对某些食物或食物成分无法正常消化或吸收,从而引起肠道的反应。研究表明,2/3的IBS患者对至少一种食物不耐受。许多IBS患者在避免食用含有不耐受成分的食物后,症状会明显改善。最常见的不耐受成分是乳制品(44%)。
6. 遗传因素。IBS患者中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说明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如果你的家人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或过敏,那么你吃了这些食物后,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7. 精神心理因素。IBS患者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心理处于紧张或压力的状态,会加重肠道的敏感性和动力异常,导致症状的发作或恶化,反之则症状的缓解或好转。例如,有些患者一坐上公交车就想上厕所,因此出门前要多次如厕;但坐上车后又没有便意。
IBS的真正原因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IBS不是一种简单的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由多种可能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如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大,所以目前没有一种万能的治疗方法,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一.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