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对生物体基因组中特定的目标基因进行定制化修改的新型基因工程技术。它具有精确性高、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被誉为“基因剪刀”。2020 年,两位女性科学家因为发明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也让基因编辑技术再次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在遗传物质上进行特定序列的删除、插入或替换,实现基因的敲除、修复或改造。最初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同源重组,通过将外源 DNA 引入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替换原有基因,从而达到特定基因的失活或缺陷基因的修复。随着科学的进步,新的核酸酶的发现使基因编辑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分别是第一代锌指核酸酶 (ZFNs)、第二代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 (TALENs) 和第三代 CRISPR-Cas 技术。CRISPR-Cas 技术是目前基因编辑的主流技术,它是由原核生物的一种免疫系统演化而来的,可以识别并切割外来的 DNA。CRISPR-Cas 技术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是Ⅱ型的 CRISPR-Cas9 、CRISPR-Cas12a (Cpf1) 、CRISPR/Cas13基因编辑技术;此外,还有基于 CRISPR/Cas 系统开发的单碱基编辑(BE)和先导编辑(PE)技术等,它们可以在多种生物体系中进行基因编辑。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它们成为更精准、更高效的基因研究工具,也使它们在基因筛选、模型构建、机制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法。
基因编辑相关文章发展趋势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简介
ZFNs是锌指蛋白核酸酶的简称,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锌指蛋白,它可以构成 DNA 的识别域,另一部分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锌指蛋白中含有不同数量的锌指基序,每个锌指基序都要通过与 Zn2+ 结合形成类似“手指”的稳定结构,这些锌指可以介导蛋白质与核酸、小分子或其他蛋白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锌指蛋白和转录因子类似,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 DNA 上的三个核苷酸,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通过设计特定的锌指基序,可以得到能够识别目标 DNA 的锌指蛋白,然后将这种锌指蛋白和非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可以特异性地切割目标位点的锌指核酸酶。ZFNs 技术相比传统的基因重组方法,大大提高了基因组靶向修饰的效率,而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精确性。但是,ZFNs 技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容易产生脱靶效应,这主要是由于 FCD 的异源二聚体造成的,所以,这种技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