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DRG/DIP功能模块使用衔接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2022年11月底前,全面推广DRG/DIP功能模块的应用。
DRG是个什么鬼?很多人都在问,但不一定都能说清楚。现在,DRG支付改革的大幕即将在全国拉开。到底DRG/DIP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运行的,它会如何改变中国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它又会给我们这些圈内外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机遇?
海卓科赛搜集了对外经贸大学于保荣教授、天风证券研究所等专业人士和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您呈现DRG/DIP专题解读系列,希望能帮您消除疑惑。
专业知识浅显易懂、复杂事情一目了然,敬请关注。
DRG专题解读① 一文读懂DRG/DIP是什么
一、什么是DRG
1. DRG的概念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1983年美国医保局首创的一种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费用支付的创新方法,很快在全球流行起来。
DRG就是根据诊断和治疗方式,把病例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都有一个固定的收费价格。医疗机构按照DRG组的收费标准来收费,医保和患者按照规定的比例来付费。
收费标准涵盖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诊断、治疗、检査、化验、手术、麻醉、床位、护理、药品和医用耗材等(特殊的耗材和服务除外)。
2. DRG如何实现病例分组?
DRG 组是把同一主要诊断大类(MDC)下的疾病按照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非手术操作三种方式来分组,然后根据“疾病诊断、手术或操作的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把三组的具体疾病诊断和操作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再根据“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情况,把ADRG细分为具体的DRG组。一个ADRG中包含一个或多个DRG。
3. DRG如何付费?
DRG付费,是给每个DRG制定支付标准,提前付给医疗机构的付费方式。
DRG模式下,医保不再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即服务项目)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属的DRG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
DRG采用“一口价”的收费政策,不会因为多吃药、多做检査而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但也不妨碍患者的特殊医疗需求,患者仍然可以自己选择部分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超过普通病房标准的床位等,这些特殊的医疗费用由医院按照原来的政策规定收费。
DRG结算公式
医保基金DRG应支付住院费用=∑〔(参保人员住院所属DRG组的支付标准-全自费费用-先自付费用-起付线 ) × 政策规定的基金支付比例〕
支付标准=各DRG调整后权重x当年DRG费率
DRG基于“预付费”实行“超支分担、结余留用”。按DRG支付之后,低于支付额的差额成为医院的“利润”,高于支付额的部分成为医院的医保损失,原来是利润来源的耗材使用变成了医院的成本,从而抑制了医疗费用的上升。
4. 特殊病例怎么办?
5. DRG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多数医院已经开展的成熟技术、急性住院病例。
不适用于以下情况,应作“除外”处理:①门诊病例;②康复病例;③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例;④某些诊断相同,治疗方式相同,但资源消耗和治疗结果差异很大的病例(如精神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