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APE)是一种由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导致呼吸功能和肺循环功能受损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致死原因。
心脏循环方式
常见病因
1. 静脉血栓形成
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形成血栓的诱因,血栓形成初期,血栓易碎,受纤溶系统影响,在血栓形成后的最初几天,肺栓塞的风险最大。
2. 心脏病
是我国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更易发病,右心腔血栓最为常见,少数来自静脉系统。
是我国肺栓塞的次要原因,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为多见。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含有凝血激酶以及其他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如组蛋白、组织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促使血栓形成。
4. 妊娠和分娩
妊娠期间,腹腔内压升高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导致静脉血流迟缓,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加,血浆素原-血浆素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加剧静脉血栓形成。羊水栓塞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罕见的病因有长骨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意外事故和减压病造成的空气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等。遗传性抗凝因素减少或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的增加也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危险及诱发因素
危险因素
1. 原发性危险因素
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因子V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2. 继发性危险因素
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PTE的因素,如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和口服避孕药等,心导管、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也明显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发生。年龄是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DVT和PTE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诱发因素
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和口服避孕药等。
病理改变
1. 临床上评估肺栓塞病理生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肺栓塞的面积,而不是栓子的大小。
2. 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呼吸功能改变。
3. 如发生急性大面积栓塞时,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栓塞使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肺血流量减少,同时神经-体液反射及局部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使肺动脉发生痉挛,可加重阻塞程度。
4. 右心室的继发性扩张导致室间隔左移,加上周围血管扩张,可严重影响左心室充盈,舒张末容量减小,心排血量和动脉压明显下降,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迅速死亡。
5. 在呼吸功能方面,栓塞部位的肺组织丧失气体交换功能,无效腔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6. 其他部位的肺血管扩张,侧枝血管开放,加之心排血量降低和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可以导致严重低氧血症。
典型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无明显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活动后加重。
2. 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
3. 晕厥:是大面积肺栓塞时心输出量降低导致的脑缺血,预示预后不良,部分患者可猝死。
4. 濒死感:焦虑不安、恐惧甚至濒死感,多提示肺梗死面积较大,与严重呼吸困难或胸痛有关。
5. 咯血:多于肺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常为少量咯血,大咯血少见,多提示肺梗死发生。
6. 咳嗽、心悸:某些患者可出现咳嗽、心悸等症状。
按照病程长短分类
急性肺栓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