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质量要求和管理挑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院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已经在国内外医院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什么是品管圈?
品管圈是一种由工作场所的同事自愿组成的小组,目的是通过合作和创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品管圈的英文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QCC。品管圈的成员一般是6-12人,他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工作性质,或者有着互补的技能。品管圈的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问题:品管圈的成员通过讨论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有待改进的地方,然后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改善的目标。
分析原因:品管圈的成员运用各种品管手法,如鱼骨图、帕累托图、控制图等,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制定对策:品管圈的成员根据原因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改善现状的措施,然后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评估,选择最佳的对策。
实施对策:品管圈的成员按照计划,实施改善对策,同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对策的执行和效果。
检查效果:品管圈的成员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改善对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总结经验:品管圈的成员总结改善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善建议和意见,为下一次的活动做好准备。
品管圈的活动是一种持续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品管圈成员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医院品管圈的发展历程
医院品管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的医院受到了美国的质量管理理念的影响,开始引入品管圈的活动,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日本医院品管圈的成功经验的传播,其他国家的医院也开始借鉴和实施品管圈的活动,如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在中国,医院品管圈的活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最初是由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率先开展的,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医院品管圈的活动已经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每年都会举办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展示医院品管圈的成果和经验。目前,我国已经有8000多家医院开展了品管圈的活动,涉及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疗技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数万个质量改进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核心期刊、专著教材等多种成果,为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三、医院品管圈的推行要素
医院品管圈的活动是一种自下而上、自主自发、自我管理的质量改善活动,它需要医院的领导、管理、员工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具体来说,医院品管圈的推行需要以下几个要素:
1、领导的支持:医院的最高领导要对品管圈的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要亲自参与和指导,要为品管圈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要为品管圈的成员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要为品管圈的成果给予肯定和推广,要为品管圈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文化。
2、管理的协调:医院的各级管理者要对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要为品管圈的成员提供培训和指导,要为品管圈的活动提供规范和监督,要为品管圈的活动提供沟通和交流,要为品管圈的活动提供评价和反馈,要为品管圈的活动提供改进和完善。
3、员工的参与:医院的一线员工要对品管圈的活动积极参与和贡献,要主动发现和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课题,要积极学习和运用品管手法和工具,要团结协作和集思广益,要勇于实践和创新,要持续改进和完善,要分享经验和成果,要享受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