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治“烦躁”的经方
《伤寒论》中的烦躁之症总体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多因邪热郁结于里,虚证则多见于失治、误治而使正气受损或病更入里的情况,尤其太阳病篇中,邪在表时治不得法,误用汗、吐、下之法,而变证频出,其中烦躁即常见症状之一。 1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伤寒论》中的烦躁之症总体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多因邪热郁结于里,虚证则多见于失治、误治而使正气受损或病更入里的情况,尤其太阳病篇中,邪在表时治不得法,误用汗、吐、下之法,而变证频出,其中烦躁即常见症状之一。 1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葱豉桔梗汤 处方鲜葱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栀6~9克 淡豆豉9~15克 苏薄荷3~4.5克 青连翘4.5~6克 生甘草2~2.5克 鲜淡竹叶30片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主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
在传统医学看来,我们人体有一处轴心位置。而这一处轴的两端,就是我们的肺和肾。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肺和肾的紧密合作,主要负责的就是呼吸。 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因为呼吸这件事,在大家看来,应该是肺要去做的事,能和肾扯上什么关系?...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方280首,方中用甘草者126方,方名中有甘草者34方,用甘草于首位命名者9首,分别为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甘姜苓术汤、甘草麻黄汤、甘草粉蜜汤、甘麦大枣汤,本文对以上9方...
在近六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刘渡舟教授总结出一条非常宝贵的治疗经验,即临床辨证一定要抓主证,尤其是运用经方时,抓住主证更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他指出,《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巨著,它总结了六经病证的基本规律,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对...
上焦篇约言录 温病的大意及其特征: 简言之即是热病。凡流行性感冒,偏于热证者均属之。《伤寒论》 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病初起即表里俱热, 故出此证候,以示与一般表证的不同。 本书谓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亦以火性炎上、热...
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之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憹者。 《伤寒论》第76...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01 审证重求因 宋孝志教授认为,辨治疑难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一些疑难病并非不治,而是未遇明者,故久治不愈。 因此诊治的关键在于拓宽思路,治病求本。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特别要注重审证求因这一环节。 故此,对每一个来诊者,他必...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视为一部药对组拆著作,其中药对精意十分突出。 张仲景的药对方有41方,细加咀嚼,其味无穷。 破水救火药对方:干姜+附子=干姜附子汤 泻火护水药对方:大黄+黄连=大黄黄连泻心汤 宣透郁热药对方:栀子+豆豉=栀子豉汤 破...